文津图书奖自2004年设立以来,在全国图书馆界、读者、专家、媒体和出版机构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下,迄今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在2020年“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全国齐心抗疫的特殊时期,国家图书馆推出“全民战‘疫’ 知识共享”主题阅读活动,文津图书奖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也同期启动。
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的评选及发布工作因疫情影响延期进行,然而文津图书奖十五年的发展值得回顾,十四届的好书值得重读。“文津重读”栏目作为文津图书奖十五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4·23世界读书日”当天在文津图书奖官方网站wenjin.nlc.cn与读者朋友们正式见面。一批与文津图书奖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们,在这里用切身的体会、深切的思考讲述他们与文津图书奖之间的故事,回顾这十五年来的收获,分享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呈现一本书的精神内涵……这些作者中,有文津奖的创立者和评委,有获奖图书作者,有支持文津奖的联合评审单位代表,还有热爱文津奖的图书馆员和读者朋友。让我们跟随他们情真意切的文字,一起重温文津图书奖创立、发展的历程,一起重读一本本文津好书,一起重忆书与人的故事。
“读书如稼穑,勤耕致丰饶”。祝愿所有人都能在书香的浸润和陪伴下,收获人生万千美好。
-
寄语(一)
作者:任继愈
-
我国唐以前,一个博学的学者,可以读尽天下的书。宋代有了印刷,再博学的学者,穷毕生之力也读不完所有的书。出版便捷,普及面广,中国科学、文化在宋以后,有了极大的飞跃。古人说“开卷有益”,这话有它的道理。
近代有了机器印刷,近来有了激光照排,电子出版物普及到全世界。出版条件方便了,出版物多了,有时同样内容的书可以同时出现许多种,好书坏书鱼龙混杂,内容重复,抄袭,盗版及毒害社会的出版物与日俱增,有时会出现坏书畅行挤占好书的园地。
书评全文
-
寄语(二)
作者:王蒙
-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好书最美。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提倡写好书读好书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消除愚昧和黑暗。
书评全文
-
第一届文津图书奖评选总序
作者:庄建
-
尽管筹备和评选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作为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的评委,当我们最终将9种获奖书目和39种推荐书目提交给公众的时候,心里仍没有一丝的轻松。因为,要在文津奖锁定的评选范围2002年—2004年三年间出版的20多万种新书中,选出数十种上乘之作,简直如大海捞针,绝非我们所能胜任。
国家图书馆以“文化津梁”为使命,意图通过倡导阅读,引导阅读,服务阅读来传播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文津奖设立者的坚持和执著感动了我们,于是,来自人文社科、科学教育以及读书媒体等领域的评委们恪尽职守,尽心工作。
书评全文
-
对苍茫文明史的精当把握——评《中华文明史》
作者:雷达
-
一段长长的文明需要一种精湛的叙述。《中华文明史》就是这样一种有担当意识的叙述,它以朴素而简明的文字,再现了华夏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展示了中华文化最优秀和最精良的部分,在快餐式读物盛行的当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之所以是一种较为精湛的叙述,因为本书有别于其它同类文明史的泛泛而谈或面面俱到,以四卷本的浓缩篇幅涵括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明质素,言说准确到位,真实地表现了编著者对苍茫历史的独到体验和有力把握。
书评全文
在线阅读
-
《上学记》也是“读书记”
作者:王媛
-
2020年2月3日,在清华师生同上一堂课的讲话中,邱勇校长部署了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列举了西南联大的战时教学安排,以此来勉励清华师生延期开学、如期开课,共同努力把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飞机来得挺有规律,每天差不多都是十点钟拉警报。”“十二点、一点钟又走了。”“所以后来我们上课的时间都改了,早上七点到十点钟上课,下午三点钟再上,中间那段就是等它来轰炸的。”这是何兆武先生的口述自传《上学记》中所记录的。十几年前读这段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毕竟那是七八十年前的往事了,而今重读却别有一番滋味,与疫情的斗争原来就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时代的洪流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上学记”。
书评全文
-
蕴蓄既久顺理成章——《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创作回眸
作者:朱祖希
-
2007年4月,拙著《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一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了。这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还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第四届“文津图书奖”,由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先生写了书评,其标题是“城市的灵魂与生命”。与其说这是书评,还不如说是“点穴”,一下子就点到了这本书的“命门”上了……
200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活动首次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其主题是“倡导全民阅读,共享书香中国”。国家图书馆也由此启动了阅读推广的系列活动,并将拙作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开启了它的“阅读之旅”。
书评全文
在线阅读
-
人生边上的智慧——评《走到人生边上》
作者:周国平
-
杨绛96岁开始讨论哲学,所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书评全文
在线阅读
-
庆祝文津图书奖五周年
作者:王渝生
-
一年一度的文津图书奖到今年已经五周年了。逢五逢十是大庆,是应该大大庆祝一番的。
为学术津梁,做文化使者,作为图书的收藏者和管理者,国家图书馆通过文津图书奖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这三者之间建立了联系的纽带,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书评全文
-
写字,一个喜悦的开始——读《汉字书法之美》
作者:田艳军
-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让我有机会重新阅读了一遍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作者饱含深情,从历史、文化、审美等角度,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汉字书法美丽、动人的故事。
书评全文
-
古书之美,美于何处?——读《古书之美》有感
作者:周茂银
-
竟有许久未读过纸质书了。时代快捷,步履匆忙,时常一只手机在手,点开电子书匆忙浏览,自以为是读过了书。实则目光扫视而过,也留不下什么,自然是做不得数的。疫情期间被迫宅家,才想起了书房中被“雪藏”的百余册新书,清清灰尘,便有了与《古书之美》相遇的故事。
《古书之美》是庆山对著名藏书家韦力的长篇访谈,以随笔的形式容纳访谈内容,展示了古书在版本、纸张、装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蕴精致之美,怀缅了古书历经百年递嬗的艰难历史。我是带着疑问翻开此书的。疑问在于,不明白曾经很喜欢的作家安妮宝贝(现在改名为庆山)是如何触及古书这一深沉话题的,亦不明白何以收藏大家韦力会倾心于向庆山诉说心中故事,完成深度对话。最不明白的,却是不知古书之美,究竟美于何处?
书评全文
-
人类的思索——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刘嘉麒
-
由以色列年轻的杰出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史学家的积淀,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理性,总览了人类从10万年前看似不起眼的动物到主宰世界的上帝的波澜壮阔发展史。人类为什么能在万物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只是因有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几乎到了人能造人的程度。
书评全文
在线阅读
-
稻文化的精彩演绎——评《盘中餐》
作者:朱永新
-
20年前,我曾经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关于亚洲稻农的合作研究项目,与来自印度、日本、泰国、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学者,用整整一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稻农们劳作与生活场景,后来出版了《亚洲稻农——七位农民的生活》一书。
20年后,我看到于虹呈的原创图画书《盘中餐》时,自然多了一份亲切。
书评全文
在线阅读
-
我们都是书籍的孩子
作者:梁晓声
-
我们是因为喜欢阅读而同时出现在这里的。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年龄虽然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都是书籍的学生。而回溯书籍与人类的古老的关系,又简单可以说,我们都是书籍的孩子。
人类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肢体方面,二是心智方面。如果没有书籍,则就没有所谓文化。那么,人类的进步,就只不过是单向度的,肢体方面的进化。人类还是要继续进化的,而我们在肢体方面再进化的可能性将会很小,换言之,我们比较满意我们是现在的样子。但我们并不满意人类之世界当下的样子。而改变之,使之不断进步,除了靠人类精神的提升,实际上没有第二途径。而人类全部思想的总和,不在别处,一向在书籍中。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格外重视国人读书习惯的养成。将读书一事,作为提高国人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于是我们有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各基层的扶贫助贫行动,捐书也是一项内容。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接连五度倡导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也恳切地希望青年们通过读书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书评全文
-
写一本自己满意的少儿科普书
作者:史军
-
从发表第一篇科普文章算起,这已经是我从事科普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从一个科学研究者变成一个科普工作者,从写零散的专栏文章到主编少儿科普丛书《少年轻科普》,从默默无闻到获得文津图书奖推荐。在过去的15年里,经历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变革,体验了中国科普事业的飞速发展。科普人已经成为我身上最显眼的标签,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问我,“一个博士为什么不去搞研究”,事实证明,科普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行当。
做一本让自己满意的科普书,也成为我的目标和理想。
书评全文
-
混乱中我们更需要仰望宇宙——重读《我的世界观》有感
作者:汪冰
-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有一种格外高级的认知功能——思考未来。每年所有国家都会编制出各式各样的年度计划,而作为普通人,我们的脑海中也经常涌现出关于明天的遐想。不幸的是,2020年伊始,地球人的计划被全盘打乱,而肇事者竟是肉眼看不见的小小病毒。新冠病毒不仅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秩序,还挑战了人类习以为常的掌控感。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失控混乱时,我们比以往都更需要内心的力量。从“我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苦难”到“我们如何保持面对明天的信心”,这些困境中的问题都需要意义感的支撑,用尼采的话来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承受随之而来的任何难题”(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书评全文
在线阅读
-
聚一群好人 做一桩好事——我与《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作者:孟德宏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柱,了解汉字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国策的确立,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用什么样的形式走出去,已经成为自觉肩负时代使命的有识之士的课题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的老师们组织了社会各界,包括我们做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一些老师,对这个问题非常认真地讨论了很多次。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中华文化基石的汉字,应该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也一定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在北师大学习工作的经历,王宁先生的课我前前后后听了好多轮。所以,我大胆地向老师们推荐了王宁先生。国图的老师们很快就采纳了我的意见,并迅速与王宁先生取得了联系,最终确定在“国图公开课”这个平台上,邀请王宁先生开讲《汉字与中华文化》。
书评全文
-
童书里流淌的中国文化——读叶广苓先生的《耗子大爷起晚了》有感
作者:宋姝
-
去年4月,我有幸读到了叶广苓先生的《耗子大爷起晚了》。最初引起我兴趣的是丰子恺漫画风格的书封:近处的小女孩牵着一根绳昂首挺胸地走着,绳的一端拴着一只乌龟,远处的万寿山被颐和园的绿荫环绕。这不免让人心生好奇,小女孩和大园子之间有什么关系。一口气看完后,大呼妙哉!后来得知这本书是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的推荐图书,暗叹一声“难怪”!
书评全文
-
从文津图书奖里倾听大自然呼声
作者:鲁玥
-
近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接触文津图书奖的各类型图书,出于职业习惯,对科普类图书尤为关注,特别是书中各方面用语的规范性,对我国版图使用的完整性和对科学描述的严谨性等等。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以往的工作节奏。人员不流通了,图书也不流通了,居家办公纯靠网络通讯技术来支撑。这也让我在家有机会重拾文津图书奖的科普类图书,从中也发现了不少揭露和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著作和译作,这些书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书评全文
-
读书进化论
作者:金咏莎
-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及软件,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和阅读器。当你不屑一顾地浏览着手机里几分钟前刚刚发生的事情,烦躁地完成着课标里的必读书目,可曾想过这样的机会于古人来说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殷商时期,人们就地取材,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两千年以前,印刷术还没有出现。书籍,是人们亲手一笔一画誊写下来的,很多著作都是孤本,一不小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印刷术发明后,书籍的出版变得容易许多。即便如此,书籍也不那么容易流入百姓的生活。
书评全文
-
读书如稼穑 文津若友朋
作者:杨虚杰
-
“欢喜”这个词是我表达与人和事关系中最高级的词了。欢喜,有一种认同、欣赏、自在甚至渴望的情感。每每提起文津图书奖以及与这个奖所包括的一切都是这种感觉。
应该是在2005年,第一次参加文津图书奖的评选活动,记得当年还是在12月份(那是一年一度的读书月)颁奖。我记得在评审会上,工作人员发给大家的一张印刷精致的卡片,卡片的一角是非常朴素的一张黑白线描图,农人高扬起手中的簸箕,沉甸甸的粮食缓缓落地,杂质随风而散。下面是两排精致的文字:读书如稼穑 勤耕致丰饶。这幅图和这句话,莫名地触动了我的心弦。因为这寓意多形象多美好,书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啊!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选用南宋《耕织图》中的《簸扬图》,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文津图书奖的标识。这“一见倾心”的美,到2020年,已经15个年头了。
书评全文